浪浪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 都市小说 > 中国哲学简史 > 第42章 禅宗:静默的哲学(2)

第42章 禅宗:静默的哲学(2)(1 / 2)

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
好书推荐: 小千岁 成为千金后被万人嫌了 穿成顶级Alpha的白月光 漂亮炮灰觉醒后,在恋综爆红了 巫医大佬,直播看诊 快穿,每个世界都吸满能量 从语音厅开始封神 穿成炮灰白月光,撩到了京圈大佬 [快穿]成为恶毒花瓶后我万人迷了 我能帮你加点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以无心做事,就是自然地做事,自然地生活。义玄说:“道流佛法,无用功处。只是平常无事,屙屎送尿,著衣吃饭,困来即卧。愚人笑我,智乃知焉。”(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四)有些人刻意成佛,却往往不能顺着这个自然过程,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自信。义玄说:“如今学者不得,病在甚处?病在不自信处。你若自信不及,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,被它万境回换,不得自由。你若歇得念念驰求心,便与祖佛不别。你欲识得祖佛么?只你面前听法的是。”(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四)

&esp;&esp;所以修行的道路,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,其他一切放下,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,别有用功,别有修行。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,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。

&esp;&esp;这里有一个问题:果真如以上所说,那么,用此法修行的人,与不做任何修行的人,还有什么不同呢?如果后者所做的,也完全是前者所做的,他就也应该达到涅槃,这样,就总会有一个时候,完全没有生死轮回了。

&esp;&esp;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:虽然穿衣吃饭本身是日用平常事,却不见得做起来的都是完全无心,因而没有任何滞着。例如,有人爱漂亮的衣服,不爱难看的衣服,别人夸奖他的衣服他就感到高兴。这些都是由穿衣而生的滞着。禅师们所强调的,是修行不需要专门的行为,诸如宗教制度中的礼拜、祈祷。只应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,毫无滞着;也只有在日用寻常行事中才能有修行的结果。在开始的时候,需要努力,其目的是无须努力;需要有心,其目的是无心;正像为了忘记,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。可是后来时候一到,就必须抛弃努力,达到无须努力;抛弃有心,达到无心;正像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。

&esp;&esp;所以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,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。这样的知,不同于原来的无明;不修之修,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。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,都是自然的产物;而不知之知,不修之修,都是精神的创造。

&esp;&esp;顿悟

&esp;&esp;修行,不论多么长久,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。为了成佛,这种修行必须达到高峰,就是顿悟,如在前一章描述的,它好比飞跃。只有发生飞跃之后才能成佛。

&esp;&esp;这样的飞跃,禅师们常常叫做“见道”。南泉禅师普愿(830年卒)告诉他的弟子说:“道不属知不知,知是妄觉,不知是无记。若真达不疑之道,犹如太虚廓然,岂可强是非也。”(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十三)达道就是与道同一。它如太虚廓然,也不是真空;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。

&esp;&esp;这种状态,禅师们描写为“智与理冥,境与神会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(《古尊宿语录》卷三十二)。后两句最初见于《六祖坛经》,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,意思是,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,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。

&esp;&esp;在这种状态,经验者已经抛弃了普通意义上的知识,因为这种知识假定有知者与被知者的区别。可是他又不是“无知”,因为他的状态不同于南泉所说的“无记”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不知之知”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[简体版]
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
新书推荐: 咬玉 兽世大猫生存日记 在相亲角偶遇暗恋对象以后 宣平将军 我才不会喜欢你 我那逆徒为何总是在骂为师蠢货 舔狗,但日入百万 十五个黄昏 山居俗事 咸鱼皇后一心养崽,渣皇帝哭红眼